当前位置:首页 >>检察动态
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 频发亟须引起警惕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5日    来源:    阅读次数:

近期,米易县人民检察院办理涉及诈骗罪和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相关案件发现,随着打击“两卡”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,涉诈资金线上流转通道被阻断,资金回流已逐步衍化为“线上引流+虚假投资+线下取现U币(即USDT币)”新型作案模式。近一年以来,本院已受理审查逮捕类案件314人,涉及被害人10余名。类新型诈骗犯罪具有以下三大突出特征,亟须引起高度警惕。

一、犯罪模式链条化管理。线上伪造身份引诱投资。犯罪分子仿冒军人、U商等特殊身份,引诱被害人参与虚假投资。如犯罪嫌疑人突破常规诈骗话术框架,利用军官身份伪装,以“老领导考验自己”为由诱导受害人参与所谓“内部投资”。线下现金交易转移钱款。犯罪分子为躲避银行监管、侦查机关追踪,要求被害人线下现金交易,制造“现金等价换U”交易假象,完成诈骗钱款收取。

二、资金交易隐匿化运作。“直流式”点对点现金交易。采用“被害人→取手(职业取款人方式要求被害人将现金交付给指定地点的指定人员手中,降低受害人警惕性实施诈骗如嫌疑人提前踩点,在被害人所在地寻找隐秘角落,如公共厕所等,通过话术要求被害人将现金放在指定地点,取手将钱取走后及时兑换为U币转给上家或者按照上家的要求将现金放在指定的地点。这种交易方式隐蔽,避开了上家与取手之间的见面,使得侦查难度加大。

三、诈骗手段智能化迭代。网络克隆技术专业化。精准仿冒“中字头”企业官网,致使受害人误认作国家官方投资平台被骗。实施诈骗人员仿冒“中国医药”搭建高仿投资平台,搭建实时交易数据的虚拟投资平台,通过实时高收益诱导追加投资,诱使被害人在该网站内进行投资,致使受害人资金被骗货币包装概念化。犯罪团伙利用专业术语营造“高级感”诱人上当,犯罪团伙告知被害人通过线下交易,将现金兑换成美金能够赚汇率差并进行投资,在受害人将现金交给取手的时候,上家也会同步将被害人“中国医药”网站上的个人余额增加,以增强被害人的信任,致使被害人被相同的方式诈骗多次。

在此,检察机关郑重提醒广大人民群众:务必对“高收益”“稳赚不赔”的线上投资邀约、“线下见面取现”的转账要求、以“保值”“快捷”为由诱导兑换U币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。请大家始终牢记“投资有风险,转账需谨慎”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咨询,守护好自身“钱袋子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第一检察部供稿)

 

Copyright 米易县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.

主办单位:米易县人民检察院   技术支持:四川志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
ICP备案编号:蜀ICP备08000909号-1

微信
微信
微博
微博
头条
头条